- 什么是出血热 -
出血热,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,是一类主要由啮齿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引起的,以发热、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症状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此病通常冬、春季两季高发,多为散发,具有起病急,进展快的特点,若救治不及时常可引起死亡。
- 1 -
出血热的传播方式
出血热不是新冠病毒感染、流行性感冒那样的呼吸道传染病,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因此不会出现大范围聚集性感染。其传染源主要是携带汉坦病毒的小型啮齿类动物,传播方式主要包括:
1
·接触传播,带病毒的老鼠咬伤皮肤或老鼠的尿、粪、唾液污染了破伤的皮肤或黏膜。
2
·消化道传播,带病毒的老鼠尿、粪、唾液等分泌物污染食物,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被人食用。
3
·呼吸道传播,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、粪、唾液等污染的尘埃。
4
·螨虫传播,寄生在带病毒的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健康人,可使人患病。
5
·母婴传播,妊娠期间感染汉坦病毒的母亲传染给胎儿。
- 2 -
感染出血热的症状
出血热的临床表现,同时结合自身既往流行病史,如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生活、工作场所看见过老鼠、鼠排泄物,如出现以下症状,请及早就医。
出血热症状主要包括发热、出血和肾脏损害,具体表现有:
·起病急,高热达38℃以上,全身酸痛,乏力,呈衰竭状。
·头痛,腰痛,眼眶痛(三痛)。
·面红、颈红、前胸红(三红),呈酒醉貌。
·眼睑浮肿,结膜充血水肿。眼结膜、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。
- 3 -
出血热怎么预防
防鼠灭鼠、环境卫生和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环节,主要内容包括:
① 防鼠灭鼠:
通常通过硬化地面,清除“三堆两垛”(粪便堆、沙土堆、杂物堆,柴草垛、砖石垛),消除鼠类隐蔽、栖息、繁殖和活动的场所;安装防鼠门、挡鼠板等,防止老鼠入室。一旦发现老鼠出没的痕迹,尤其是冬季大棚等温暖的地方,要及时采取灭鼠措施,如放置灭鼠毒饵、鼠夹、粘鼠板等。
② 环境卫生:
做好食品卫生、食具消毒、食物储藏等工作,不喝生水,防止鼠类排泄物,尤其是田间拾取的水果蔬菜,要认真清洗,杜绝病从口入。汉坦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高,不耐酸、不耐热,加热(37℃以上)或者常用的含氯消毒剂等都可以杀死病毒,进行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时可以采用上述方法。
③ 接种疫苗:
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方法,主要对象是16-60岁的高危人群,如农村生活及从事劳动生产、家畜、家禽饲养或从事野外劳作、经常暴露在鼠类活动较为频繁场所的人群。需注意的是如果被老鼠咬伤,不建议立即接种出血热疫苗,因为出血热疫苗主要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接种,而不用于暴露后的应急接种,正确做法是立即去医院规范处理伤口,观察两周,如果出现发热、感冒症状,不要自己吃退烧药,应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有老鼠咬伤历史;如果无任何症状,这时则可以选择去接种点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,保护自身健康。